2022年是澜湄合作启动六周年。六年来,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六国共同努力、合作共赢,打造了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为各国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今年以来,澜湄六国加快合作步伐: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越(重庆果园港—越南河内)国际跨境货运班列开行;中老铁路万象南站换装场正式建成投用,中老泰铁路实现互联互通,搭建起澜湄合作的又一条快车道;2022年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泰国项目启动、柬方项目协议签署,更好推动经济复苏……
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澜沧江—湄公河一脉相通,澜湄六国近年来聚焦水资源管理、产能、减贫、治理等重要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深化了中国与中南半岛,甚至是东盟的合作,树立起区域合作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典范。
“澜湄合作机制搭建起澜湄区域国家互利合作的平台和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骆永昆告诉记者,通过澜湄合作机制,六国之间加强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并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已成为泰国、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贸易额达3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3%,今年前5个月,双方贸易又取得16%的增长佳绩。中国对其他澜湄国家直接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涵盖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农业、纺织业等领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表示,最具澜湄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是水资源的合作。中方全力保障下游国家水资源供应,开创性地向其他澜湄国家分享澜沧江水文信息,共同实施“澜湄甘泉行动计划”“澜湄兴水惠民行动”“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等务实合作项目,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升各国水资源管理能力。
在澜湄国家产能合作中,纺织产业属于“重头”。纺织产业是澜湄国家的重要民生产业,各国开展合作较早,进展良好。相关专家表示,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而泰国、越南等澜湄国家生产成本低廉、人口红利优势明显,在产业层次、出口市场等方面具有产业链深度互补融合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澜湄国家公路、铁路、水路、港口、航空互联互通,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在卫生合作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澜湄六国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中国向其他澜湄国家提供超过2亿剂疫苗,派出医疗专家组,援建核酸检测实验室和方舱医院,支持各国抗疫努力。并充分发挥澜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作用,深化检测能力、药物研发、疫苗灌装生产合作。
推动澜湄合作提质升级
地方政府合作是澜湄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国已同其他澜湄国家建立近150对友好省市。作为中国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云南省积极与其他澜湄国家推进合作。2021年,云南省与湄公河五国贸易总额达158亿美元,云南省还与湄公河五国36对友好城市、24对边境友好村寨之间,开展扶贫助困、医疗义诊、技能培训等民生合作。
作为各方加强澜湄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广西在农业和减贫等方面亮点突出。以农业为例, 广西成立了澜湄农业合作广西分中心,深入实施“水稻绿色增产技术”“澜湄次区域蚕桑中药材香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合作,还在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等澜湄国家建设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项目,向澜湄国家输出蔬菜、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累计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
今年是落实《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的收官之年,也是澜湄六国共同擘画未来合作蓝图的启航之年。
王义桅表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澜湄合作面临一定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要推动澜湄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从官方、民间层面,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人文、区域治理等多领域的交流,尤其是要顺应全球化转型的方向,促进澜湄六国在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合作,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发挥地方的内生动力,调动更多资源深度参与澜湄合作。
业内人士称,要加强澜湄合作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例如,以中老铁路开通为契机,推动澜湄地区的铁路互联互通,拓展国际贸易新通道,提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利用RCEP机遇,推动区域标准与次区域标准的对接,深化标准规则的“软联通”;依托澜湄专项基金等,开展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培训当地更多人力资源,多渠道深化人文交流,厚植澜湄地区人民的“心联通”。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教授卢光盛建议,着眼后疫情时代需求,澜湄合作可将公共卫生作为优先合作方向,建立联合工作组并投入运作,继续加大力度开展澜湄合作基金项目,在互联互通、民生领域等项目上对项目设置、资金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有所倾斜。
新闻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周东洋